据华侨陈维龙回忆:“(1914年的怡和轩)房屋有三层……,一般受中文教育或从中国南来的,如林推迁、陈嘉庚、陈楚楠等,多在二楼聚会,而受英文教育或生长在南洋的,如薛中华、林文庆、林义顺等,则常在三楼玩,但那亦不是固定的,有时兴之所至,三楼的忽跑下二楼,二楼的忽跑上三楼。”

香港中文大学梁元生教授高度评价怡和轩这样的场景,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三楼的下来”与“二楼的上去”,提供了两个群体交流的场域,创造了中西文化的对话。只因为有了同一幢楼,又因为有“上去与下来”的方便,造就了陈嘉庚与林文庆在中国教育的梦幻组合。

Source: 南方周末 – 我们有鸽笼,但“怡和轩”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