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日本即使沉没,也是猴年马月的事。将这样的“远虑”作为“近忧”不断营造自己民族的忧患意识,固然与日本经济界本身的体制成熟有关,但作为国民整体,尤其与精英层的认知方式也是不无关系的。特别是在整个国家形势较好、国民情绪偏热时,日本精英层中总会有人发挥其“稳定阀”的平衡作用。

  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当代日本的忧患本能常常来源于三种意识。

  第一是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即通常所说的“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等。这种忧患意识在日本无所不在。例如,日本总是举国炒作能源紧张的话题,不少高收入的人却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日本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是客观国情的“加工型”反映,而且是日本人认识、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展现,是日本国民意识及价值观的基石。

  第二是社会压力的忧患意识。例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日本将来人口推测”报告显示,到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899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将达到40%,是目前的2倍。对于十分倚重人力优势的日本,这种压力的沉重与深刻是可想而知的。

  再如周边各国对日本所构成的外在压力:朝鲜的“核武”、韩国的“反日”,俄国的“四岛”,中国的“崛起”,都会使日本难以安眠。尤其是美国驻军日本已60年,别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承受的综合压力,只有日本人自己感受最深。也可以说,在日本面对的所有外来压力中,美国驻军是造成悲情最严重且最应予以改变的。

  第三是来自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结合自身的国情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教诲等,使日本人受益极多,非常推崇。这种文化理念使日本的忧患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等临时性事件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独有的稳定的性格特征,即使在环境好转时也不会轻易丢弃。

Source: 日本的忧患意识是怎样产生?怎样理解日本的忧患意识?它的产生的原因 – 爱问知识人